联系我们

四川泥瓦邦建材有限公司

中国西部瓷都黄土工业开发区

黄女士

15520311023(同微)

240852646@qq.com

产能出海,陶企脱困的新赛道

发布者:adminfly发布时间:2022-07-26访问量:1042

 上周,几家上市陶企相继发布了半年报预告,蒙娜丽莎、东鹏、帝欧等几家陶企上半年利润均急剧下滑,甚至处于巨亏状态。而上游的科达制造却成为陶瓷行业最赚钱的企业,预计半年盈利21-22亿元,同比增幅在400%以上。

  科达制造关于净利润显著增长的原因:一是来自主营业务,国外订单有序发货,赢利能力提升,非洲建陶项目维持较好的市场占有率;二是来自其它经营性损益,公司参股的青海盐湖蓝科锂业碳酸锂价格上涨,业绩较去年同期大幅攀升。

u=4194211626,2097622203&fm=253&fmt=auto&app=138&f=JPEG.webp.jpg

  两年前,科达还在低谷中挣扎,股价一度跌至3.4元,两年后,科达一飞冲天,不但成为最赚钱的陶企,而且股价也翻了好几倍。

  科达的翻盘,一是得益于国际化,从生产线的整线出口大幅攀升到从2019开始在非洲建厂,贡献了科达的大部分利润,二是科达的财务投资赶上了“锂电”的风口,让其收获了巨额回报。事实上,抛开国际化与风口投资,科达在国内陶机市场的耕耘并没有太多抢眼的业绩和亮点。

  科达之所以这么赚钱,完全得益于多年前的战略投资与布局。其成功之处,无疑对深陷泥淖中的广大陶企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。

  当前,建陶行业受累于房地产退潮和房企暴雷,正处于极度困境当中,上市陶企之所以大面积亏损,一是燃料飞涨、恶性竞争,导致利润率大幅跳水,二是不断有房企暴雷,直接吞噬了陶企的大部分利润。

  1000多家陶企,2700多条生产线,许多产区开工率不足50%,在这个冰冷的夏天,不少陶企已被逼到了生死边缘,如何脱困、如何破局?

  如果仅仅把目光锁定在国内市场,那么,未来行业将血流成河,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企业、生产线和从业人员被淘汰出局。

  虽然部分头部企业在大洗牌后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增长,但更多的可能是陷入恶性竞争当中。试想一下,如果未来5年、10年国内瓷砖需求降至70亿、60亿,甚至更低,还有多少陶企能够生存?无论你的工厂多先进、品牌知名度多高、产品做得多好,面对越来越小的需求“蛋糕”,企业哪里还有成长的空间?

  所有人都明白并且坚信,国内建陶市场的生产与消费高峰期已过,目前正值大退潮的当中。涨潮时,企业可以跑马圈地,大上生产线,赚个盆满钵满;退潮时,则应该认清大势,提前布局,开辟新的市场蓝海,而不是在原有的赛道上内卷与血拼。事实上,高安已经有多家陶企转产“锂电”。

  在非洲投资成功的科达,终于发现了新的财富增长密码,2021年,科达非洲建材项目实现营收23.45亿,净利润8.19亿,这样丰厚的回报,在国内建陶市场简直就是神话。

  截至目前,科达已在非洲五国建成了12条生产线,其产能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,与国内今年以来近一半生产线停窑的现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

  7月16日,科达发布公告,将在加纳投资第五期陶瓷砖生产项目,在肯尼亚建设陶瓷洁具生产项目,这无疑是其乘胜追击的又一战略投资。

  当然,无论是科达在非洲的投资项目还是在锂矿领域的财务投资,行业同仁都不可能复制其模式。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,科达在非洲的陶瓷砖项目,属于从0-1的拓荒者,其产品品类基本上是国内非常成熟甚至被淘汰的产品,包括彩釉砖、耐磨砖、仿古砖、瓷片等,与国内新品迭出,竞争激烈,内卷严重的市场相比,存在着明显的降维与代差。而恰恰是这样的拓荒者,让科达喝到了非洲市场的头啖汤,令众多的陶企羡慕不已。

  建陶产业高速发展了几十年,无论是生产、消费、产品、研发、技术、装备、配套、人才,都雄居全球前列,是真正意义上的陶瓷大国。如何把这种制造优势、装备优势、产能优势、人才优势,转化为市场优势,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,恐怕在国内市场已很难有大的机会。即便是某些头部企业的市占率逐年提高,但其前行的路上一定伴随着无数同行的尸体与鲜血。

  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建陶行业面临的危机,都是房地产熄火带来的需求萎缩的危机。而要破解这种危机,不妨学学科达的国际化之路。

  这些年,装备企业虽然培育了印度、越南、印尼这样的瓷砖生产大国,但更多的市场仍然值得我们去开拓。

  虽然这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巨大风险的出海之路,但这样的机会仍然值得去尝试,仍然有许多行业,许多企业在全球各大市场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与成长。而如果一味地坚守国内市场,未来陶瓷人的路只会越走越窄。